English

仅有“意识”是不够的

一孔之见
1998-11-12 来源:生活时报 晓昕 我有话说

根据记者们对北京人如何对待分类垃圾的调查,得出了一个不甚乐观的结论:市民并未接受这个“新生事物”。究其原因,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,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。

其实提起“分类垃圾”,即使非专业人士,没听过什么专门的宣传,只要平时从电视里诸如《正大综艺》之类节目的浮光掠影中,也早有了大致模糊的概念,只是那时觉得与自身生活距离尚且遥远。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见到那新颖的分类垃圾桶时,还颇有些兴奋:垃圾分类终于也走近我们身边了。可当时那“有机、无机”的分类就使人摸不着头脑,以笔者大学本科的知识水平,至少可以揣摸出这与化学里学的“有机无机”不是一回事,但终究如何解释至今还是一个谜。因此,应在垃圾桶上用图示标明一些常用垃圾,以便扔者“对号入座”。

事实上,每当我扔掉手中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包装纸盒、形态各异的瓶瓶罐罐时,心中总有可惜的感觉;遍布大街小巷的废品回收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垃圾分类,但已变得百般挑剔。即使不谈什么环保意识,勤俭节约仍是多数老百姓的传统美德,谁家没有些留之无用、弃之可惜的东西?不为换回几张有限的钞票,实在是希望为这些东西找个物尽其用的归宿,每当这时,我心中就十分期盼身边有垃圾分类出现——可惜没有。通过宣传,我也知道废电池有毒,可不扔到垃圾箱里又扔到哪儿?曾有一家商场回收废旧电池,此举实应称赞。但当无数热心的人们不辞辛苦将废电池专程送了去,该市场最终也没有处理电池的有效方法,至今只是无奈地堆放在一旁。

在一些公共场所率先出现了垃圾分类应该是个良好的开端,也有助于树立我们这国际大都市的形象,但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才是真正的“大户”,如果这方面的脚步迟迟跟不上,那“垃圾分类”只会沦为表面化的形式,全北京市民又能往公园里扔多少垃圾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